年报是公司向外传递其经营和治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信息平台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升级,满足投资者“底线”需求的信息质量标准也亟待升级。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21年发布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征求意见稿)》认为,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的独特故事和特质信息,而非通用形式的信息,但财务报告并不总是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从而让财务报告与投资者之间缺乏“沟通”。显然,上市公司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已经不能固守“合规”这一标准,而需要更加注重提升通过年报提供财务信息服务于资本市场客户的能力。这一能力,就是年报财务能力。
对年报财务能力进行识别和量化评价,是帮助上市公司树立正确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观念、改进其财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新方向。
年报财务能力识别框架
图1是年报财务能力识别框架,可反映上市公司与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的综合能力水平。
如图1所示,我们以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实现为指引,提炼出财务信息披露的基础性要求,同时结合当前最新准则呈现的发展趋势,将与年报财务能力相关的信息质量要求总结为五个要素,分别是及时性、可靠性、预测性、丰富性、独特性。其中,信息丰富性和独特性不仅是我国资本市场的要求,也是最新国际会计准则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例如,IASB于2018年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指出,投资者和债权人认为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存在以下问题:(1)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充斥太多通用信息,而没有披露足够的与企业运营情况相关的信息;(2)叙述性信息不应碎片化呈现,也不应简单罗列,而是需要通过一种逻辑结构来表明它们与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关系,这就对财务工作提出了“信息披露要阐述公司独特性”的要求。
为实现五项信息质量要求,企业需要匹配相应的工作。如图1右侧一栏所示,其对应五个信息质量要求,分别列出了企业财务部门应该采取的具体行动。
年报财务能力指数具体测评指标
依据上述定义和识别框架,我们设计出上市公司年报财务能力指数。该指数的各构成指标满分值均为100分,赋分方法各不相同,具体计算如下。
(一)及时性
年报稳定及时地披露至关重要,这里用披露时间作为测评维度之一,涵盖以下细分指标:
1.年报披露的未预期时滞URlag。年报披露的时滞反映了企业财务服务于资本市场的及时性能力,时滞越少,代表及时性越好。这里使用随机游走模型测量披露时滞,公式为:URlagt=Rlagt-Rlagt-1。其中,Rlagt代表第t期年报时滞,计算方式为上一会计年度末(12月31日)至年报披露日之间所包含的交易日天数。本年度披露时滞减去上一年度的披露时滞,得到的是期望之外的余量时滞。如果余量时滞为负,表示该企业本年度比去年滞后期要提前;如果时滞为正数,表示该企业本年度比去年滞后期还要长。该指标基准分值为60分,表示本年度与去年的年报披露日期相等,以此为基准根据时滞情况进一步赋分。
2.年报时滞系数RLI。其公式为RLI= n /N,其中,n表示样本公司在第n个交易日公布年报,N代表年报规定披露时限内的交易天数总和,年报披露截止日期为4月30日,因此统一取值80个交易日计算。时滞系数越小,表示年报披露越及时,反之越不及时。该指标基准分值为60分,得到年报时滞系数之后再进一步赋分。
3.年报时滞稳定性。以2020年为基础,分别统计过去3年URlagt时滞的标准差,以及过去3年时滞系数RLI的标准差,再以60分为基准进一步赋分。
4.年报披露从众程度。统计样本公司披露日期与所对应行业披露日期众数之间的偏离度。若该偏差为负数且数值越大,表示信息越及时,公司年报披露比多数企业要早;若偏差为正数且数值越大,则正好相反。该指标基准分为60分,依据早于或晚于行业众数进一步赋分。
5.延迟披露处罚。统计样本公司是否出现延迟披露违规的情形和被处罚次数。如果因信息披露延迟被处罚一次,则以100分为基础扣10分。
6.是否有业绩快报。统计样本公司在2020年度是否有第一季度、半年度、第三季度以及年报的业绩快报。基准分为60分,依据每个阶段业绩快报的有无加减10分。
(二)可靠性
实务中,披露的公司财务信息可能存在错漏现象,这反映了公司财务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严谨程度和专业能力水平。此项测评内容包括公司年报财务重述次数、信息披露违规中的重大遗漏、信息披露违规中的披露不实,以及信息披露违规中的一般会计处理不当这四种情况,每出现一种以100分为基础扣除10分。
(三)丰富性
此项重点统计附注信息的完整程度,共包含50个报表附注项目。首先统计对各项目合计数值是否有说明,并计算有说明的项目数量,再统计每个项目和对应的明细项目是否有说明,并计算“有说明的明细项目数量/该项目包含的明细项目总数量”,以此统计对附注项目明细的说明程度。每项说明得分为2分,计算每个样本公司合计以及明细说明的合计得分。该得分总分乘以0.4加上60分的基准分为最终得分。分数越高,代表财务信息的丰富程度越好。
(四)预测性
我们统计并计算以下两种指标的平均得分,以此反映年报信息的预测能力。
1.是否有业绩预告。分别统计样本公司2020年度是否有第一季度、半年度、第三季度以及年报的业绩预告。如果上述每个阶段都有业绩预告,在基准分60分基础上加10分。
2.业绩预告与年度报告之间的预测偏差。比较公司在年报之前发布的(未经审计师审计时)业绩数据与年报(经审计师审计后)的业绩数据,以两者的偏差程度作为测评内容。具体测评数据为利润、每股收益与营业收入的预测偏差。该指标基准分为60分,按照年报公布数在预测区间之内或之外的偏差程度进行赋分。若无预测,则得到基准分。
(五)独特性
此项主要评价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陈述的特质信息服务于资本市场的能力,从外部环境、风险描述、资源与关系、商业模式、公司战略、业财信息结合程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评分,并使用人工阅读方式,将各个内容的陈述分为“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再按照不同标准对上述六个方面所涵盖的不同情况进行赋分。
最后,在上述各项维度进行量化排名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对五项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获得的年报财务能力指数是综合性指标,是对上市公司年报财务能力的综合性评价。
A股上市公司年报财务能力测评
以2020年度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对象,去掉年报未在规定时间披露以及披露数据不全的企业和退市的企业,共计样本公司3,997家。
整体得分情况。依据计算情况,样本公司年报财务能力综合得分平均值为70.148分,最大值79.707分,最小值57.787分,标准差2.999,方差8.997。
五个维度得分情况。表1为年报财务能力分维度的描述性统计表。统计显示,可靠性维度的数据表现最好,预测性维度的稳定性最差,丰富性维度稳定性最好;独特性维度均值最低,主要是因为评价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服务于资本市场的能力较差。
为显示上市公司年报财务能力在不同行业、上市板块和企业性质之间的差异,还分别按照这三个类别进行了统计,见图2—图4。
年报财务能力提升路径
依据上述年报财务能力的构成内容,我们总结了以下提升企业年报财务能力的基本路径。
1.以年报为核心的财务信息要减少时滞、减少从众,做到披露时间稳定,做好快报服务,注重提供及时性服务的不同方式。在上市公司年报及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企业集中在披露期限最后20天“压线交卷”“从众交卷”的现象时常发生,导致投资者年报注意力分散。另外,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不注重业绩快报这种及时形式。结合对及时性的综合评分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上市公司需要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2.在披露过程保持信息准确,“应披尽披”,减少会计差错更正、处理不当、披露不实等行为的发生。信息披露违规是近年来中国证监会重点处罚的违规行为之一,因为年报披露不实、说明不清等情况是引发投资者判断失误、导致投资损失的原因之一。上市公司在准确性提升方面,不仅要做到“核算准确”,还需要注重会计处理准确、披露事实清晰,减少误导投资者的不实披露和漏披行为。
3.增强对附注信息的说明。财务报告中部分项目的附注信息提供了对该项目内容的详细解释,能够提升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收益可持续性的判断。例如,公司的五大客户和供应商解释、在建工程附注、股权投资附注解释、投资收益附注等信息,与企业收益的具体来源和未来可持续性密切相关。从目前看,上市公司在重要项目附注说明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稽核,增强财务预测的准确性。相对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提示投资者防范投资风险、合理配置投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减少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误判。预测准确性能力要求上市公司对日常财务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严格要求。
5.提升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的说明作用。通过业财融合信息展示企业发展前景和价值可持续性,是当前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趋势。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核心的非财务信息所占篇幅逐渐增加,但从统计结果来看,上市公司在使用业务财务数据相结合来说明企业发展前景、业绩驱动因素和企业优势,并就此做观点性陈述时,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是投资者需要的特质信息。
本文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IMA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研究报告《中国上市公司年报财务能力指数报告》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可阅读报告了解更多内容。
刘凤委,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教研部执行主任,大数据与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双鹏,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站博士后,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