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财务新势力军
2022年第2期 1152 < 返回目录


  我是一名40+的CMA考生。2021年5月开始备考,最终以440分、460分的优异成绩一次性通过P1、P2考试。近十个月的系统性学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转变。

      工作上,我对内审内控、财报分析、投资分析、决策分析、预算控制等工作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可以有效地使用多种工具方法进行快速分析决策。学习前我不懂如何建模,现在可以结合CMA知识中的工具方法和企业实际情况,搭建适合企业的分析决策模型。这让我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广度和颗粒度,帮助各经营单位找出差异、达成目标;更直观地展现企业预算执行情况,提供更有价值的经营分析报告;帮助企业有效甄别优劣项目,实现长期项目风险控制;逐步搭建财务共享中心,打造最先进的信息化管理。

  思维方式上,我从原来的“线性思维”与“直觉思维”转变为“分析思维”与“发散思维”。此前,我对事物认知更多采用直线、单向、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依据内在感知去判断、猜想,形成不了对未来有价值的系统参考。现在,我能够运用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事物的内在逻辑,得出更接近事件本质的见解与建议。

  CMA知识体系讲授的不同场景下的工具方法论,都可以在财务工作中使用。例如,很多财务人员做分析时,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罗列数字,并不清楚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系统学习CMA知识后,我更关注数字背后的“故事”,从横向、纵向、行业、标杆等多个维度,深层次地思考单个指标、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影响;思考应该关注哪些指标,哪些指标存在异常,如何看待指标波动背后的战略导向,较佳的指标是否隐藏着未知的隐患,改善偏差时哪些职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问题。

  在考和即将备考的小伙伴们可能很想知道怎样顺利通过CMA考试,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备考期间,大龄、失业、转行、新入职、天天加班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都遇到了,根据备考经历,我总结了三个建议,希望帮助更多的小伙伴。

  建议一:不轻敌,按部就班。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内在的体系与逻辑,CMA知识也不例外,因此学习时,首先要按照学习班班长给出的计划表,分解到每小时、每分钟去完成。不要总想着今天落下的明天可以追上,有多少小伙伴今天落一点,明天落一点,最后发现落下的没时间追,学过的知识也淡忘了。坚持没有那么难,只要坚持计划7天,你就会发现学习已经成为你最好的伙伴。

  建议二:不退缩,初心不改。如果不巧落下了计划,请想想你当初为什么选择CMA。要坚信自己,把落下的追回来;如果你正好遇到了晦涩的章节,那么恭喜你,你的知识马上要提升了——攻破它,你就拥有了它。

  建议三:利用你所有能挤出的时间和手头所有可用的学习工具,听懂、学牢、吃透。CMA的魅力在于“活学活用”,学习它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工作,所以,不要仅仅停留在听课件,要多结合习题和实际工作去理解。

  通过考试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的远大目标。在CMA的引领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都将成为一代新势力军,引领企业更健康、更高效、更安全地发展,协助创造更多百年企业、百强企业!



                           

宋利平,CMA、PCMA、会计师、审计师,视频通信行业信息化经理,北京CMA精英俱乐部成员。联系方式:512395484@qq.com。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