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系建设推动实践发展
2021年第2期 1350 < 返回目录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潘飞指出,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正面引导各类企业来正确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活动。

  对实务界来说,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可能是一个略显学术的词汇。但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潘飞看来,这对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有着非常实际的影响。比如,业界目前关注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信息载体)目前还没有建立,这使得管理层决策所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更大层面上,企业间无法有效地开展经验交流。因此,在企业积极实施管理会计的今天,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也应受到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SF:您认为当前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处于什么状况,取得了哪些成绩?

  潘飞:现在中国管理会计应该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在非常积极地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活动,这又带动了以企业实践为主体的管理会计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我想未来可能要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管理体系上取得突破,这应该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期待的一个发展趋势。

  财政部在其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目前看,这“4+1”的目标体系(“4”是指“四大体系”,分别为: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1”是指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中,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方面成果非常显著,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们期待理论体系建设在未来三到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能有大的发展。这有待于实务界与学术界共同努力。

  在我看来,理论体系建设现在还存在空白点,因为我们还是从传统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但管理会计整个体系建设类似于财务会计,从理论到实务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比如管理会计信息中,信息的对象是谁、信息的系统是怎样的、信息的载体是什么、信息报告是什么样的格式……只有把这类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如果仅仅从研究角度出发进行建设,还是片面的,不能够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SF:您一直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一体系对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有怎样的帮助?

  潘飞: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企业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与方法,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量的实践证明,不论是何种所有制的企业、何种规模的企业,都需要开展这样一些管理会计活动。而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我们没有办法正面引导各类企业来正确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活动。

  比如,我们现在还没有管理会计信息载体或者管理会计报告,这使得实际上管理者决策所使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假如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完整建立了,从各个层面来讲,企业不论所处行业和规模大小,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活动都可能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其经验可以相互借鉴、成果可以相互交流,这样一来,企业实践就不再是个案或者随意的行为,而变成政府引导企业广泛开展的一项管理工作。


12.jpg


  SF:业界很关注管理会计报告,现在我国管理会计报告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

  潘飞:管理会计报告在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及《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中有论述,但相对来说都是原则性的规定。

  应用指引中提到的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报告。首先是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即企业战略层面也就是最高管理层的报告;然后是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这是企业中层管理层面的报告,属于决策层面;接下来是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也就是执行层面的报告。整体上我们主观上希望做到:战略层面的报告应该以财务数据为主导;经营层面的报告有财务数据也有非财务数据,主要满足中层甚至于基层管理者的决策需要;业务层面的报告应该主要是非财务数据,满足一线管理者甚至一线员工的信息需要。从报告编制时间看,战略层面的报告至少要按月来定期编报,经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报告应该是不定期甚至按每一天来提供有用的信息,以满足企业各个方面决策的信息所需。

  这是当时提出这一指引体系时的设想,现在还需要企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支撑,也需要学术界在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所以这项工作只能说刚刚起步。


  SF:在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潘飞: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在会计学术研究方面借鉴北美模式,美国管理会计界开展的各项活动,包括理论研究、实务研究以及出版的各类会计研究报告,比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所开展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所推出的研究报告等,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学术界、实务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与美国等国外管理会计业界通过各种研讨会、参观访问、学习交流等,在很多方面已经达成共识,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加强合作、扩大交流、相互借鉴。过去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随着我们自己经验的总结积累,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国外借鉴的地方。这样的话,我们才真正实现管理会计全球化一体化,让中国融入世界。

  事实上,据我对照看,财政部提出的四大体系中,除理论体系外,另外三大体系实际上与《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中的要求是一致的,IMA对于管理会计师提出了六大能力要求,这些能力在三大体系中也有体现。未来我们要把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的话,后面还要不断进行完善。比如,现在的指引体系中,就每一项指引如何引导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实践,还需要对大量的企业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提炼,以此来引导各行各业企业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与学术上的理论体系建设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管理会计实践并没有先后的问题,是同步发展的,按照财政部提出的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下去,三至五年内,我们应该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成果。


  SF:在您看来,CMA认证在推进中国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潘飞:首先,CMA认证及其知识体系的历史比较长,整个教材体系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而且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人员在学习,这是其广受认可的证明。从这一点来讲,学习CMA是无可非议的。其次,从国内来看,我们经历了从改革开放时照搬学习西方,发展到现在怎样吸收他们先进的知识经验、为我所用的阶段,我想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学习国外的知识。我们希望会计系的学生做到“宽口径、厚基础”,知识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上面,未来还要具备管理的才能。从这一点上看,我想CMA认证在我们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证书平台,同时结合我们学生的教育背景,让我们学生能够学到西方更先进的知识,真正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管理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之前有很多学生报考了CMA认证,现在也有不少学生向我咨询。据我了解,学生在后来的工作中确实大量运用到了CMA认证中的知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在我想对于学生来说,CMA仍然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教师,我们对此也是积极支持的。


13b.jpg

< 返回目录